主题:納粹德國
简介
纳粹德国(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s Deutschland),其正式国号沿用帝政時期和威瑪共和時期的國號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稱「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簡稱纳粹党)所统治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下,德国转变為纳粹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並且實施军国主义。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也常將該國稱為「千年帝國(Tausendjähriges Reich)」,但在短短12年後,德國便被同盟国擊敗,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盟军占领德国后,纳粹党被解散,纳粹德国不复存在,最後分裂成了受美国、英國及法國控制的西德、受苏联控制的东德,直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为巩固自身权力宣布其他政党為非法組織,清除国内政治反对力量。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頭銜為「元首及帝國總理」。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追認了希特勒的這一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法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赤色分子和神職人員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更受欢迎。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並佔領斯洛伐克。希特勒同與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芬蘭等國家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專員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战争局势在1943年2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则得到了扭转。1944年西线英美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入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并占领德国国会大厦,希特勒于同日在柏林地下掩体里自杀,卡尔·邓尼茨接替希特勒成为纳粹德国元首。1945年5月7日,德国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签署投降书,隨後同盟國在6月5日簽署德國戰敗宣言,纳粹政权瓦解。战后,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纳粹德国位于东普鲁士、西里西亚、但泽和东波美拉尼亚的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苏台德区被重新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恢復獨立,德国西部的萨尔兰被法国托管,位于北海的黑尔戈兰岛被英国占领,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東德)和联邦德国(西德)分别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阅读全文……)
典範內容
- Image 1
埃爾溫·約翰尼斯·歐根·隆美爾(德語: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发音:[ˈɛʁviːn ˈʁɔməl] (ⓘ);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Wüstenfuchs,发音:[ˈvyːstn̩ˌfʊks] (ⓘ)),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国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其評價道:「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因在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在戰斧作戰又擊退了具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並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造成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阅读全文……) - Image 2
德意志帝國海軍19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巡洋舰,首批巡洋巡防舰和巡洋护卫舰用于取代老化且缺乏作战价值的风帆和蒸汽动力巡防艦与护卫舰。此后几十年两类舰艇数次迭代,分别发展成大巡洋舰和小巡洋舰。各类舰艇负责不同任务,如为主要作战舰队侦察,用于德意志殖民帝国的殖民地巡洋舰。大部分大巡洋舰和小巡洋舰都曾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主战场都有她们的身影,既有公海的破交战巡逻,也有日德兰海战等北海舰队交战。大部分舰艇在战争期间葬身大海,残留舰艇大多被胜利的协约国当战利品扣押,或在1919年斯卡帕湾被官兵凿沉,或当废料拆解。《凡尔赛条约》强迫德国交出绝大多数剩余舰艇,现役只能保留老旧的前無畏艦和小巡洋舰各六艘,沿用20年才能更换而且排水量不能超过六千吨。
20世纪20年代,德国开始适度重建“国家海军”舰队,首先是1921年的埃姆登号轻巡洋舰,另外五艘轻巡洋舰和三艘新型德国级重巡洋舰紧随其后。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订造五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但只造出三艘。海军更名“战争海军”后,政府于1939年初批准要求建造12艘P級重巡洋舰的“Z计划”,但同年就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取消。建成的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各六艘,一共只有两艘坚持到战争结束。其一是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1946年“十字路口行动”的核试验时沉没,另一艘紐倫堡號輕巡洋艦在蘇聯海軍服役直到1960年拆解。 (阅读全文……) - Image 3
德国海军——特别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和納粹德國海軍在1890年代至1940年代期间建造一系列战列舰。最初为了在战时保卫其北部和波罗的海海岸,德国建造一系列小型铁甲舰,其中包括岸防舰和装甲巡防艦。而随着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德意志帝国海军开始适合大国的海军扩张计划。海军立即推动建造4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之后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1897年随着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上任海军国务秘书,海军建设得到提速。提尔皮茨的“风险理论”计划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不得不考虑规避与德国发生战争的风险,以保存其优势。
提尔皮茨海军上将在1900年至1912年间主导制定一系列海军法,大幅增加海军预算,并批准数十艘战列舰的建造计划。最终的法案设想一支由大约41艘战列舰组成的舰队,其中25艘将被分配给公海舰队,其余的舰只则作为后备。继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之后是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不伦瑞克级战列舰和德国级战列舰,这是德国建造的最后一批前無畏艦。1906年以“全装重型火炮”(All-Big-Gun),为设计理念的英国皇家海军无畏号战列舰的下水彻底改变战列舰的结构,并迫使提尔皮茨从根本上改变他的造舰计划。为了继续参加战列舰竞赛,提尔皮茨获得德国第一批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的建造资金,这些战列舰于1907年6月开始建造。1908年有4艘黑尔戈兰级战列舰,1909年至1910年间又有4艘皇帝级战列舰开始敷设龙骨。1911年至1912年间,德国开建4艘国王级战列舰,1913年至1915年间又开建4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但最终仅建成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两艘。1918年德国战败后,大部分公海舰队舰只被扣押在斯卡帕湾。1919年6月21日,这些舰只最终被凿沉,防止被英国皇家海军缴获。在这一事件被扣押的10艘战列舰中,只有巴登号幸存下来,后来被皇家海军用作炮击练习目标。 (阅读全文……) - Image 4
惩罚行动(德語:Unternehmen Strafgericht)是1941年4月纳粹德国针对南斯拉夫王國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戰略轟炸行动,报复该国以政变推翻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的政府。行动当天,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王家陆军航空军用于拱卫首都的只有77架现代战斗机,仅4月6日清晨来袭的德军第一波攻势就有数百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德军行动三天前,南斯拉夫王家陆军航空军弗拉基米尔·克伦少校叛变投敌,向德方提供大量军事目标位置和陆军航空军行动代码,令局势更呈一边倒趋势,南斯拉夫在4月17日投降。
4月6日当天还有三波轰炸机空袭贝尔格莱德,之后几天德军攻势持续不断,致使南斯拉夫平民和军事指挥与控制体系瘫痪,首都大范围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还导致大量平民死伤。地面入侵已在空袭前不久开始,空袭目标包括陆军航空军机场及南斯拉夫各地的其他战略目标。贝尔格莱德动物园等非军事目标也不能幸免,塞爾維亞國家圖書館烧成白地,数以十万计的图书和珍贵手稿毁于一旦。 (阅读全文……) - Image 5
1890年代至1940年代,德国海军——确切说是德意志帝国海军、魏玛国家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建造一系列轻巡洋舰。1898年颁布的《海军法》批准一个建造轻巡洋舰的重大计划,该法规划30艘轻巡洋舰。第一批轻巡洋舰是瞪羚级,是基于几种无防护巡洋舰,如美洲鹰级以及通報艦,如赫拉号的过渡设计方案演进而来。瞪羚级的10艘舰只设计和建造方案也为后来几乎所有的德意志帝国海军轻巡洋舰奠定基本架构。在接下来的20年里,德国海军又陆续建造37艘轻巡洋舰。这些舰只的尺寸、速度、武器装备和装甲都在逐渐提升。最初装备的105毫米(4.1英寸)SK L/40型舰炮(英语:10.5 cm SK L/40 naval gun)被科尔堡级上更先进的L/45型所取代,之后又被皮劳级上装备的更强大的150毫米(5.9英寸)SK L/45型舰炮(英语:15 cm SK L/45)所取代。防护能力方面,马格德堡级首次引进水线装甲带,大大提高舰只的防护能力。
这47艘轻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全球各地参与作战,其中大部分跟随德国海军舰队一起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域活动,虽然有几艘在海外的军事基地服役,通常执行商业交通破坏作战。16艘轻巡洋舰在战争中因遭遇敌方潜艇、水雷或巡洋舰分舰队的攻击而损失。大多数残存舰只部分于1919年6月在斯卡帕湾自沉,其余在德国战败后被多个协约国当作战利品瓜分。其中几艘更被重新编入协约国的舰队。这当中意大利海军分到三艘,法国海军则得到四艘。德国海军仅被允许保留8艘最旧的巡洋舰,其中5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继续担任次要角色。 (阅读全文……) - Image 6
德国级战列舰或称德意志级战列舰(德語:Linienschiff der Deutschland-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最后一批前无畏战列舰所使用的船级。该船级由德国号、汉诺威号、波美拉尼亚号、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组成。这些舰只建于1903年至1907年间,它们与前级不伦瑞克级类似,但具有更强的装甲防护,副炮(英语:Secondary armament)亦进行了重新布置。它们建于1903年至1908年之间,但均是在英国革命性的“全装重型火炮”战列舰无畏号1906年下水后才完工。因此,德国级在投入服役前便已显过时。尽管如此,这些舰只仍然于1910年代末至1920年代初在德国海军的重要编制——公海舰队内得到广泛的运用,主要司职操训练和海外巡航。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公海舰队在五艘德国级舰只的支持下,对英国海岸采取突袭战略。相关行动于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高潮,五艘同级舰都在那里参与了行动,尽管它们明显不如英国的无畏舰。无论如何,德国级舰只出手保护被击溃的己方巡洋舰不受英国同行的伤害,让它们得以逃脱。但在混乱的夜间行动中,波美拉尼亚号遭一艘英国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战斗结束后,四艘幸存的同级舰被撤出前线,并一直用于海岸防御直至1917年中期。此后,仅汉诺威号继续执行巡逻勤务,其余则用作宿营船或训练船。随着德国战败,《凡尔赛条约》允许德国保留一些老式战列舰用于沿海防御,其中便包括四艘德国级舰只。 (阅读全文……) - Image 7
阿爾貝特·凱塞林(德語: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7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跻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获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凱塞林於1904年以見習軍官的身分加入了巴伐利亞陸軍,服役於砲兵部門。1912年,他完成了氣球觀測員的訓練。在不久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在東西兩線服役過。之後,儘管未曾進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英语:War Academy (Kingdom of Bavaria))研修,凱塞林還是分派至總參謀部服勤。凱塞林在戰後留於德國陸軍中,但於1933年離職,并赴任帝國航空部行政首長。在此職位上,凱塞林參與重建德國航空工業,奠定了未來德國空軍的基礎,並在1936至1938年期間擔任空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凱塞林指揮空軍參與了波蘭戰役、法國戰役、不列顛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他亦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戰役和北非戰場全部的德軍部隊;在盟軍登陸義大利後,凱塞林也組織部隊進行極為頑強的抵抗,一直到1944年10月意外受傷;在二戰最後幾天裡,凱塞林還擔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的軍事才能與成就甚至贏得了盟軍的尊敬,但其名聲也因為屬下部隊在義大利的屠殺行徑而受損。 (阅读全文……) - Image 8
1945年4月25日,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落幕前夕轰炸上萨尔茨堡山,最终以四人阵亡并损失两架轰炸机的代价重创部分目标建筑,德方有31人丧生。上萨尔茨堡山位于巴伐利亚,山上有为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德国其他高层领导修筑的住宅和掩体。盟军炸毁许多建筑,但对掩体群及希特勒的宅邸影响不大。
历史学家认为盟军发动此次空袭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如支援地面作战,展示英国重型轰炸机部队的战斗力,摧毁德国顽固派人士继续战斗的意志,为战争爆发前的绥靖政策模糊焦点。盟军共派出359架重型轰炸机组成的庞大部队,希望一举摧毁山下掩体群,杜绝德国政府高官在此经营高山要塞的可能。设法定位并标记目标后,轰炸机共发起两轮攻势。上萨尔茨堡山约有3000人躲入掩体,附近小镇贝希特斯加登未受影响。希特勒此时正在柏林,山上仅有的纳粹高官赫尔曼·戈林在空袭后生还。 (阅读全文……) - Image 9
波蘭戰役(又稱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波蘭語:Kampania wrześniowa,德國則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凌晨4點40分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聯軍大致佔領全國領土,按《德蘇邊境條約》的補充議定書為界瓜分波蘭,波蘭戰役結束。
9月1日一早,德國分作自南、西面戰場,以及東普魯士方面的部隊發動攻擊,並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欲撤出部署於德波邊境的部隊,將其用於首都華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條防線,等待軍事同盟國的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西方戰線發動馳援,但當下擁有兵力絕對優勢的盟軍卻按兵不動。不到9月中旬,德軍已經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0月8日,經過短暫的軍政府管理後,德國直接將波蘭西部,包括西里西亞、大波蘭、波莫查、羅茲、但澤等曾為德意志帝國領土或有大量德裔人居住的地區併吞為國土,而其餘區域則由親衛隊上將漢斯·法郎克所領導的波蘭總督府進行管理,對內施行「德國化」政策,在德國佔領期間,納粹親衛隊於波蘭境內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關押猶太人、醫生、公務員、教會人員與地主等群眾,最後將被关押人员有系統地大量處決。逃到西方國家的數十萬波軍則另外組成一流亡政府,並加入了盟軍,於其他戰場繼續與軸心國戰鬥。 (阅读全文……) - Image 10
德国重巡洋舰列表记录德国海军从1920年代至1945年间建造、计划的一系列重巡洋舰。德国海军——魏玛德国海军和后来的納粹德國海軍——从1920年代末开始建造或计划一系列重巡洋舰,最初被归类为“装甲舰”(Panzerschiffe)。在此期间,德国海军先后推出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德国级、D级、P级和希佩尔将军级,总共有22艘舰只。然而最终只建造完成3艘德国级和5艘希佩尔将军级中的3艘。
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其条款将德国战舰的排水量限制在10,000長噸(10,160公噸)。而战后依照这一限制设计的第一批舰只——德国级,设计于1920年代后期,通常被称为“袖珍战列舰”。设计部门采用一系列的创新方案来减轻重量,包括大量使用焊接结构和采用柴油发动机。1934年,“德国”级的改进版本D级也被提上日程。然而在不断升级设计要求以因应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情况下,D级方案最终被替换为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阅读全文……)
優良條目
- Image 1
U-32号(德語:U 32)是纳粹德国战争海军建造的十艘VII-A型近岸(英语:Coastal submarine)潜艇(或称U艇)之一。它由不来梅的威悉船厂承建,于1937年2月25日下水,至同年4月15日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艇曾执行过九次巡逻作战,共击沉20艘、击伤5艘同盟国或中立国舰船,累积总吨位达157,110吨。1940年10月30日,U-32号在爱尔兰西北部的北大西洋遭英国驱逐舰收割者号(英语:HMS Harvester (H19))和高地人号(英语:HMS Highlander (H44))投掷的深水炸弹击沉,造成9人阵亡,33人幸存。 (阅读全文……) - Image 2Z-15“埃里希·施泰因布林克”号(德語:Z 15 Erich Steinbrinck)是德国国家海军暨战争海军于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1934级驱逐舰之一,得名于在一战中阵亡的V-29号鱼雷艇艇长、德意志帝国海军上尉埃里希·施泰因布林克(德语:Erich Steinbrinck)。该舰于1935年5月30日开始在汉堡的布洛姆与福斯船厂铺设龙骨,1936年9月24日下水,至1938年5月31日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Z-15号先是被派往封锁波兰海岸,但不久便被转移到北海布设防御性雷区。1939年末至1940年初,该舰在英国海岸附近布设了多个进攻性雷区,造成24艘商船和1艘敌对驱逐舰沉没。它于挪威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维修状态,至1940年下半年才短暂移驻德占法国。经过在德国的长时间改装,Z-15号于1941年初返回法国,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负责护送回国的军舰、破交舰(英语:Commerce raiding)和补给舰穿越比斯开湾。1942年,该舰被转移到挪威北部,在当地参加了数次小规模行动,之后便因搁浅而受损,被迫返回德国进行维修。它于1943年年中返回挪威,主责为往返于挪威和德国之间的德军主力舰提供护航,并参加了德国对挪威北极圈以北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攻击(西西里行动(英语:Operation Zitronella))。11月,Z-15号奉命归国,开始了漫长的改装,在此期间,它被盟军的炸弹严重损坏,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都无法投运。战后,该舰作为战争赔款被割让予苏联,并更名为热情号(俄语:Пылкий),但仅服役了几年便被改造成一艘训练舰和之后的宿营船,最终于1958年出售报废。 (阅读全文……) - Image 3硬汉行动(英語:Operation Hardboiled)是1942年同盟国执行的军事欺骗行动,也是伦敦控制部首次欺骗作战行动,旨在让轴心国相信同盟国即将入侵德国占领的挪威。伦敦控制部此时刚刚成立,计划在所有战场开展军事欺骗行动,但因其他军事单位态度冷淡举步维艰。伦敦控制部缺乏战略欺骗经验,对军情五处控制的大量双重间谍几乎一无所知,二战军事欺骗行动先驱达德利·克拉克又拒绝接手,最终“硬汉行动”是按实际作战来计划,而非最初的虚构行动。克拉克早就看出此举纯属浪费时间和资源,觉得用特工和无线电通讯向轴心国传递假消息更靠谱。
受命参加行动的部队不相信军事欺骗的作用并拒绝配合,导致准备工作没有完成。1942年4至5月,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增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硬汉行动”随后在五月搁置,但难以确定行动对他的决定到底有多大影响。虽然成效有限,但此次行动还是为伦敦控制部增加制订欺骗行动计划的经验,为将来确保希特勒坚信北欧的重要战略地位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 - Image 5
希臘戰役(亦叫瑪莉塔作戰,德語:Unternehmen Marit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发生在希臘本土及阿爾巴尼亞南部的戰爭,戰爭双方是同盟國(希臘及大英帝国)與軸心國(德國及義大利),此战役还包括地中海戰役等數次海上戰役,希臘戰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爾幹戰場的大愛琴海部份。
希臘戰役一向被認為是希臘-義大利戰爭的延續,這場戰争自義大利皇家陸軍1940年10月28日攻打希臘開始,在數個星期內義大利侵略军就被驅逐回阿尔巴尼亚境内,希臘軍隊还攻佔了意大利控制下的阿爾巴尼亞南部山区。随着1941年3月義大利的反攻失敗,德國决定支援盟友並同时颠覆親英的南斯拉夫政权。瑪莉塔作戰于1941年4月6日開始,同時進攻南斯拉夫与希臘,大批德國軍隊經保加利亞入侵希臘,希臘及英國聯軍頑強抵抗,但最终因人數及裝備上的劣勢而潰敗,雅典在4月27日陷落,不過英国撤出了軍隊大约50,000人,希臘的戰事在伯羅奔尼撒的卡拉馬塔陷落後以德國完全勝利而結束;整個戰事持續24天,不過德國及同盟國高層均對希臘士兵的勇敢表示欽佩。 (阅读全文……) - Image 6
Z-16“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号(德語:Z 16 Friedrich Eckoldt)是德国国家海军暨战争海军于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1934级驱逐舰之一,得名于在一战中阵亡的V-48号(德语:SMS V 48)鱼雷艇艇长、德意志帝国海军上尉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德语:Friedrich Eckoldt)。该舰于1935年11月4日开始在汉堡的布洛姆与福斯船厂铺设龙骨,1937年3月21日下水,至1938年7月28日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Z-16号先是被派往封锁波兰海岸,但不久便被转移到德意志湾布设防御性雷区。1939年末至1940年初,该舰在英国海岸附近多次成功布雷,共导致21艘商船沉没。它还参与了挪威战役的早期阶段,于1940年4月上旬将部队运送到特隆赫姆地区,继而于同年晚些时候移驻德占法国。1940年末,Z-16号返回德国进行改装,并于1941年6月作为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被转移到挪威。它在战役开始时花了一些时间在苏联水域进行破交(德语:Handelskrieg)巡逻,但总体上收效甚微。同年晚些时候,该舰又在北极护送了许多行经的德国船队。1942年,Z-16号主要负责在德国重巡洋舰进行破交袭击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为其提供护航。该舰也是同年12月31日在挪威北角附近袭击JW-51B号护航船队(英语:Convoy JW 51B)的德国水面部队的一份子。行动期间,在击沉了英国扫雷舰悬钩子号(英语:HMS Bramble (J11))后,Z-16号将英国轻巡洋舰谢菲尔德号误认作是己方重巡洋舰希佩尔将军号,并在对方开火时大吃一惊。该舰全体官兵未及还击,便跟随舰只沉入海底。 (阅读全文……) - Image 7
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立陶宛外交部长尤欧扎斯·烏爾布斯发出口头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交还克莱佩达地区(亦称梅梅尔领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脱离德国),否则德国国防军将对其发动入侵。立陶宛和德国关系長年紧张,克莱佩达地区亲纳粹宣传活动盛行,德国扩张势头亦日渐加剧,因此德国最后通牒并不出意外。五日之前,纳粹德国刚刚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占领。1924年《克莱佩达协定(英语:Klaipėda Convention)》的四个签约国理当维护克莱佩达地区的政治现状,但四国均未采取实质行动。英国与法国延续了对德的绥靖政策,意大利和日本则公开支持德方主张。3月22日,立陶宛被迫接受通牒,克莱佩达地区由此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获得的最后一块领土。立陶宛在经济上和名誉上受到严重打击,欧洲战前局势进一步恶化。 (阅读全文……) - Image 8
特雷布林卡灭绝营(波蘭語:Treblinka,發音:[trɛˈblʲink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德占波兰建立的一座灭绝营。营区位于今天的马佐夫舍省,坐落在特雷布林卡火车站(英语:Treblinka, Masovian Voivodeship)南方4公里处的一处森林中,处于华沙的东北方。特雷布林卡灭绝营是最终解决方案最致命阶段——莱茵哈德行动的一部分,于1942年7月23日开始运作,1943年10月19日终止运行。在灭绝营运作期间,据估计约有70万至90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遇害,此外有2千名罗姆人丧生。特雷布林卡是杀死犹太人第二多的灭绝营,仅次于奥斯维辛。
营地由德国党卫队以及“特拉夫尼基人”(志愿应募为德国人效命的苏联战俘)管理,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特雷布林卡一号营是一座强迫劳动营(英语:Arbeitslager)(Arbeitslager),囚犯在砾石坑中劳作,或是在森林的灌溉区伐木,为焚尸坑提供燃料。1941年至1944年期间,一号营关押的2万人中超过半数死于就地正法、饥饿、疾病和虐待。 (阅读全文……) - Image 9
伯恩哈德行動(英語:Operation Bernhard;德語:Aktion Bernhard)是納粹德國試圖偽造英國流通紙幣的行動。1939年9月中旬,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帝國刑事警察局(德语:Reichskriminalpolizeiamt)負責人亞瑟·奈比(英语:Arthur Nebe)提議仿造英鎊紙幣並投放至英國上空,藉此引發英国经济動盪,獲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批准。計劃第一階段由黨衛隊保安處於1940年初實行,行動定名為安德烈亞斯行動。偽造小組成功複製英鎊紙幣所使用的碎布紙,製作出幾乎相同的雕版,並推算出英格兰银行紙幣上序列号的算法。不過,擔任行動領導人的党卫队少校阿爾弗雷德·納傑克與其上級萊因哈德·海德里希發生矛盾,因此計劃於1942年初遭擱置。
1942年7月,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重啟行動,但目標卻改為向德國情報活動提供資金。這次行動未有選擇黨衛隊保安處的專業單位,而是從納粹集中營中挑選囚犯,把他們送往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並在黨衛隊少校伯恩哈德·克魯格(英语:Bernhard Krüger)手下工作。偽造小組生產英鎊偽鈔直至1945年年中,估計最終總值落在1.326億至3億英鎊之間。當偽造小組停止生產時,他們已掌握偽造美元的技術,惟所用紙張和序列號仍在分析中。偽造小組製作的偽鈔經由洗錢活動換取真鈔和其他資產。黨衛隊曾以這些偽鈔收買代號「西塞羅」的土耳其特工艾利萨·巴兹纳,讓他從英國駐土耳其大使許閣森身邊收集情報;甚至以十萬英鎊偽鈔換取遭軟禁的意大利總理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情報,來制定在1943年9月展開營救行動——橡树行动。 (阅读全文……) - Image 10
1934级驱逐舰(德語:Zerstörer 1934)是德国国家海军暨战争海军于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驱逐舰所使用的船级,其中前四艘被称为1934型,其余被称为1934A型,均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德国军官命名。两个子型的外形区别主要在于前甲板(德语:Vorschiff)的飞剪式板廊(德语:Plattengang),前者的上端呈四分之一圆形。
同级的大多数成员都曾在二战爆发前参与过训练巡航和展示旗帜。Z-1号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期间攻击波兰舰艇无果,而其姊妹舰Z-2号、Z-4号、Z-8号、Z-10号和Z-14号则短暂封锁了波兰海岸。当月晚些时候,这些舰只在德意志湾协助布设水雷,然后开始在斯卡格拉克海峡巡逻,检查中立国船舶是否搭载违禁品。Z-3号于10月初加入它们。该级舰于1939年末和1940年初在英国沿岸布设了多个雷区。1940年2月,作为“维京行动(英语:Operation Wikinger)”的一部分,Z-1号、Z-3号、Z-4号、Z-6号、Z-13号和Z-16号在前往攻击英国渔船的途中意外遭到一架德国空军轰炸机的袭击。Z-1号被一枚炸弹击中并沉没,大部分船员丧生。Z-3号则在为其姊妹舰提供救援时不慎触雷沉没,全体官兵阵亡。Z-2号在4月入侵挪威期间帮助转移部队夺取纳尔维克,并与Z-9号、Z-11号、Z-12号和Z-13号一同,两度参与了纳尔维克海战,却惨遭全数覆没(一艘被击沉、一艘搁滩(英语:Beaching (nautical))、三艘自沉)。 (阅读全文……)
特色圖片
一般圖片
- 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柏林街道上的雕塑,展示理想的身型(摘自納粹德國)
- 1944年大德意志帝国的行政区划(摘自納粹德國)
- Image 7波軍的步兵部隊(摘自波蘭戰役)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局势变化图(摘自納粹德國)
- Image 13德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旗(1935年至1938年)(摘自德意志國防軍)
- Image 141939年9月1日時的德軍與波軍部隊佈署示意圖(摘自波蘭戰役)
- 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行政区划(摘自纳粹德国行政区划)
- Image 17納粹德國陸軍軍盔上的徽章(1942年)(摘自德意志國防軍)
- 茅特豪森-古森集中营中的一群苏联战俘(摘自納粹德國)
- Image 20華沙的波蘭守軍,正操作著防空砲(摘自波蘭戰役)
- 1941年八月波兰总督府所管辖的地域(摘自纳粹德国行政区划)
- Image 27蘇軍於9月17日跨過邊境,入侵波蘭(摘自波蘭戰役)
- 1944年纳粹行政区划(忽略战线变化)(摘自纳粹德国行政区划)
- 德国于1933年至1943年的领土扩张。红色:1933年;紫色:1939年;橙色:1943年(摘自納粹德國)
- 德意日三國國旗並列於日本駐德大使館(1940年9月)(摘自納粹德國)
- Image 46標有「波蘭走廊」與但澤位置的地圖(摘自波蘭戰役)
- Image 47德国大使漢斯-阿道夫·馮·毛奇(德语:Hans-Adolf von Moltke)、毕苏斯基、德國宣傳部長约瑟夫·戈培尔和波兰外长约瑟夫·贝克,摄于1934年6月15日的华沙,五个月前,兩國签署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正處於蜜月期(摘自波蘭戰役)
- Image 51蘇聯畫的1940年德國地圖(摘自波蘭戰役)
- Image 52布楚拉戰役中的波蘭騎兵部隊(摘自波蘭戰役)
- 德国大区变迁(摘自纳粹德国行政区划)
- Image 5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两国瓜分东欧国家的情况。(摘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冲锋队成员实施对犹太商店的抵制行动,1933年4月1日(摘自納粹德國)
- 1944年纳粹德国的行政区划图(摘自纳粹德国行政区划)
- 纽伦堡审判中的被告人(摘自納粹德國)
- Image 631944年出版的德语地图书写“Großdeutsches Reich”,意为“大德意志国”(摘自納粹德國)
- 学生们在学校中致纳粹礼(1934年)。对于儿童的思想灌输在年轻时便开始(摘自納粹德國)
- 魏玛德国的构成邦,在纳粹德国时期被虚化(摘自纳粹德国行政区划)
- Image 691939年8月31日的格萊維茨電台,現在則是歐洲最高的木造建築物(摘自波蘭戰役)
- Image 70波蘭空軍的主力戰鬥機——PZL P.11(摘自波蘭戰役)
- Image 71波蘭戰役裡的德軍摩托化步兵(摘自波蘭戰役)
- Image 731938年10月,正被檢閱的德軍裝甲部隊,照片中的戰車為一號與二號戰車(摘自波蘭戰役)
你知道嗎
分類
維基媒體
条目导航
组织 | ||
---|---|---|
历史 | ||
意识形态 | ||
种族 | ||
暴行 | ||
海外關聯組織 |
| |
列表 |
| |
人物 | ||
相关主题 | ||
纳粹德国 行政区划 |
| ||||||||||||||||
---|---|---|---|---|---|---|---|---|---|---|---|---|---|---|---|---|---|
德國 佔領區 |
| ||||||||||||||||
其他 | |||||||||||||||||
德国主题 | |||||
---|---|---|---|---|---|
历史 |
| ||||
地理 | |||||
政治 | |||||
经济 |
| ||||
社会 |
| ||||
經歷 | |||||||||||||||||
---|---|---|---|---|---|---|---|---|---|---|---|---|---|---|---|---|---|
相关人物 |
| ||||||||||||||||
個別項目 | |||||||||||||||||
場所地點 |
| ||||||||||||||||
其他 | |||||||||||||||||
作品 | |||||||||||||||||
思想 | |||||||||||||||||
事物及佚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