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

香港經濟簡介

香港經濟是高度依賴國際貿易自由市場經濟系統[8],作为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9],金融服務业(2019年該業增加值佔GDP的21.2%)、貿易及物流业(19.8%)、專業服务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11.9%)、旅遊业(3.6%)是香港经济的四個傳統主要行業[10]

香港经济
货币港元 (HKD)
固定汇率7.75(2020年)
财政年度4月1日- 3月31日
贸易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统计数据
GDP購買力计:$4492.99亿美元(2019年)
GDP增长率
預計增長5.5-6.5%(2021年)
人均GDP
購買力计:$59,848美元(2019年)
各产业GDP
農業(0.1%),工業(7.6%),服務業(92.3%) (2017年)
2% (2022年12月)[1]
23.6%(2020年) [2]
0.539(2016年)[3]
劳动力
387.4万(2021年)
失业率3.3% (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所載數據)[4]
主要产业
贸易和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旅游、文化和创意、服装和纺织品、航运、电子、玩具、钟表
对外贸易
出口5688.77亿 (2019年)
出口商品
黄金、广播设备、集成电路、钻石、电话(2019年)
主要出口伙伴
中国大陆23%,印度14%,荷兰6%,英国5% (2019年)
进口5652.53億美元 (2019年)
主要进口伙伴
中国大陆46%,台湾7%,新加坡7%,韩国5%,美国5%,日本5% (2019年)
$1040亿(2018年世界投资报告)
公共财政
16484亿美元(2019年)
收入HK$188,465百萬 (2022年第4季)[5]
支出HK$158,766百萬 (2022年第4季)[6]
標準普爾:AA+ (2017)
穆迪:Aa3 (2020)
惠譽:AA- (2020)
US$4291億 (2023年2月底)[7]
主要数据来源: CIA世界概况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数据单位均为美元
本條目為香港經濟系列之一
  • 工农业
製造業 - 能源 - 礦業
農業 - 漁業
  • 服务业
商業 - 貿易 - 通訊 - 旅遊業
  • 金融业
金管局 - 港交所恒生指數) - 港元聯繫匯率制
银行业 - 证券期货交易 - 地产业
航运业 - 航空业
  • 民生
就業 - 消費物價指數
  • 跨境经济活动
CEPA - 個人遊
其他香港系列

香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创始会员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早期成员。香港經濟以全球最自由開放而全球知名,美國傳統基金會於1995年至2019年[11]、加拿大費沙爾學會英语Fraser Institute(Fraser Institute)於1996年起[12]及智庫卡都研究所等所發表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均評定香港為全球首位[13][14]。香港在世界银行营商便利度排名维持在全球第二到第六位之间,2020年报告排行全球第三[15],在福布斯全球最佳营商地排名中长期占据前十行列,2019年排行全球第三,亚洲第一[16]。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8-2019》中,香港排名全球第三,连续八年跻身全球十大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行列[17]

簡述编辑

金融业编辑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亚洲的主要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业一直是本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截至2018年3月,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是僅次於倫敦紐約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在亚洲排名第一[18];其中,银行业、基金管理业、证券业、保险业服务范围凭借完善制度及高度的自由开放,服务范围远超本土,在亚太区内举足轻重。香港是全球最活跃及流动性最高的证券市场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底,以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在亚洲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五,上市公司数目超过2500家,总市值达6.1万亿美元。据国际结算银行调查显示,2019年,香港是亚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外汇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额达6,321亿美元[8]

贸易业编辑

2019年,香港是全球第八大商品贸易经济体[19]。在自然条件上,香港是一个不淤积的天然深水港,靠近主要海运航道,五小時機程範圍已覆蓋全球逾半數人口,在政策条件上,香港是一个自由港,一般进口货物毋须缴付进口税或关税[20],并奉行简单低稅率的政策,以鼓勵貿易和生產,使得香港成为亚洲的重要运输及贸易枢纽。香港曾一度是全球最大的货柜港口,至2020年为全球第九大货柜港。自1996年以來,香港國際機場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航空貨運機場,客運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於2017年,機場的貨運量為494萬公噸,佔香港外貿總值42%,達到34,400億港元[21]

截至2020年,近4000間國際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主要從事的業務包括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其他商用服務(例如會計廣告法律等行業)、銀行金融製造業運輸及相關服務。香港亦是世界上備受歡迎的營商及大型會議舉辦地點。每年有超過300個國際會議及展覽會在香港舉行。

歷史簡介编辑

香港開埠前的經濟活動编辑

從古代至清朝後期,香港本土的經濟活動主要以農業漁業為主,其中鹽業[22]採珠[22]香木[22][23][24]亦曾興盛一時,但自清朝初期實行海禁遷界政策之後陷入停頓。唐宋時期,屯門一帶為廣州海上交通之外港,是中外船舶進出廣州的中轉站或中途站。從18世紀末開始,不少西方商船選擇港島、大嶼山和南丫島一帶,作為停泊和補充淡水給養的地方,港九一帶人口不斷增加,形成初具規模的市鎮。

轉口貿易主導時期编辑

1841年1月26日,英國政府代表查理·義律派遣英軍登陸香港島水坑口,宣稱管治港島,標誌香港正式開埠[25],並於同年6月宣佈香港為自由港,凡屬華商與中國船舶來港貿易,一律特許免納任何費用賦稅,從此來往中國歐洲各國的貨物及資金開始在香港聚集,進出口貿易開始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英國商人不但在香港興建貨倉碼頭等海港設施,還開辦了洋行銀行等貿易配套。不少華人亦從事如搬運及運輸等與貿易相關的業務,而部份華商也來港設立南北行經商,與港口貿易相關的航運造船業亦迅速壯大。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天然深水良港和自由經濟政策,19世紀末,香港成為亞洲重要的轉口港及遠東的船舶工業基地。

製造業主導時期编辑

香港日佔時期,香港經濟幾乎癱瘓。但在1945年香港重光後,香港經濟旋即迅速復原。但隨著1950年韓戰爆發,聯合國宣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實施禁運,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造成打擊。由於香港是英國殖民地[26],政局相對穩定,大量移民湧入香港,當中不少企業家帶着資金、設備和專業技術,結合廉價的勞動力,香港工業開始迅速發展[27]

1950年代,以纺织业、制衣业、塑胶业蓬勃发展为代表,二戰後歐美國家消費市場的不斷增長,本土工業開始蓬勃發展[28]

周恩來等領導人在1962年根據港澳市場和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之運輸要求,中國外經貿部和鐵道部共同開創從湖北江岸、上海新龍華和河南鄭州北站始發之751、753、755次3趟貨運快車,保證內地鮮活冷凍商品供應港澳地區,滿足港澳日常生活需要;內地以低廉價格供應日常生活用品和工業原料、半制成品,降低香港經濟生產成本,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抑制通貨膨脹、高速發展經濟[29]:26

1960年代,香港製造業以工業產品爲出口導向,大量產品被外銷到歐美國家,香港步入經濟起飛時期[30]

1970年前后,电子、钟表和玩具业成为香港制造业的主导行业,手表出口量、玩具出口额一度高居全球第一。

金融業主導時期编辑

香港地產主導時期

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的“石油危机”及對進口貨品配額制,导致香港制造业产品需求萎缩,出口受阻,台灣新加坡南韓等地相继开始工业化,對香港出口的商品構成直接競爭,再加上本地高地价、高通胀的成本急升,香港传统出口工业品的优势受到严重挑战。1978年,中國大陸实行改革開放,香港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内迁。自1980年代起,香港出現戰後第二次經濟轉型,發展動力逐漸由製造業轉移到以金融業為核心的服務業行業,到80年代末期,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80%,香港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

主权移交后编辑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经过亞洲金融風暴SARS金融海啸的衝擊,香港經濟进入较长时间的結構調整過程,CEPA的签订及港澳個人遊开放,使香港经济与中国内地市场进一步融合。本港经济亦面临严峻的去工業化後转型问题,到目前为止經濟成長幾乎只能靠传统的金融、旅遊、運輸與地產等服務業來支持,缺乏多元性,且極易受外圍經濟环境的影響,而新兴产业如创新科技产業卻遲遲無法完全發展起來,缺乏新的经济成长动力。

謝清海於2019年7月表示當前香港經濟由卡特尔主導,「在目前的制度下,很大部分的香港人感受不到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成果」。[31]

2020年起,香港受2019年冠狀病毒病疫情肆虐。多波疫情期間當局採取歷來最嚴格的邊境管制,並實施多項保持社交距離措施,令經濟表現受拖累。[32]

經濟數據编辑

历年季度本地生產總值GDP(以當時市價計算)编辑

1997年至今的本地生產總值(百萬港元)
年份1季度2季度3季度4季度全年
GDP同比
实增

(%)
GDP同比
实增
(%)
GDP同比
实增
(%)
GDP同比
实增
(%)
GDP名义
增长

(%)
同比
实增
(%)
2023719,6292.9%706,7801.5%767,1014.1%4.3%2,193,510(首3季)3.2%
2022686,467-3.9%677,189-1.2%724,412-4.6%738,941-4.1%2,827,009-1.4%-3.5%
2021705,0438.2%678,8247.6%730,4495.5%753,4244.7%2,867,7407.2%6.4%
2020654,083-9.4%627,597-9.4%687,240-4.0%706,873-3.5%2,675,793-5.9%-6.5%
2019702,6010.3%688,9220.1%714,029-3.2%739,470-3.6%2,845,0220.3%-1.7%
2018684,5764.5%673,7823.3%723,3812.6%753,6901.1%2,835,4296.6%2.8%
2017631,4504.5%628,3003.9%679,4533.5%720,4083.4%2,659,6116.8%3.8%
2016590,5721.1%585,1551.8%636,4002.3%678,4713.4%2,490,5983.8%2.2%
2015572,1602.4%565,7503.1%614,2512.3%646,1191.9%2,398,2806.1%2.4%
2014535,9073.0%526,1942.2%580,7933.2%617,1112.6%2,260,0055.7%2.8%
2013509,6313.4%492,3753.1%551,0593.1%585,2402.9%2,138,3055.0%3.1%
2012483,6540.8%473,9581.0%523,7401.8%555,7073.1%2,037,0595.3%1.7%
2011463,4677.6%456,6075.3%495,5004.3%518,8563.0%1,934,4308.9%4.8%
2010414,0248.0%404,4416.8%448,8646.9%474,3296.6%1,741,6587.1%6.8%
2009380,733-7.9%387,476-3.4%412,318-2.0%441,9892.5%1,622,516-2.8%-2.5%
2008410,9107.2%402,5774.2%429,3361.2%434,189-2.6%1,677,0123.4%2.1%
2007373,6855.6%378,2156.1%415,5356.8%448,1396.9%1,615,5749.8%6.5%
2006349,0499.0%350,5886.1%375,4116.4%400,3106.7%1,475,3586.5%7.0%
2005321,3316.2%331,4857.1%356,4608.1%373,3146.9%1,382,5907.2%7.4%
2004308,1437.7%310,68712.0%327,6516.6%345,4427.9%1,291,9234.8%8.7%
2003299,5024.1%287,670-0.9%317,7473.8%329,8424.7%1,234,761-3.1%3.1%
2002302,981-1.0%310,9430.5%328,7622.8%334,6274.8%1,277,613-1.8%1.7%
2001314,5572.7%317,7791.5%331,215-0.1%335,666-1.7%1,299,217-1.2%0.6%
2000303,3225.1%309,956-0.7%327,8692.1%330,551-0.1%1,271,6984.0%7.7%
1999285,668N/A302,4262.3%316,2642.2%316,2643.9%1,220,622-1.7%2.5%
1998304,130-4.2%314,1690.1%321,640-0.9%319,368-0.5%1,259,307-4.7%-5.9%
1997301,9922.1%327,4391.3%346,6520.6%347,780-1.8%1,323,86311.2%5.1%

政府收入及開支编辑

財政年度政府收入總額同比增速(%)政府開支總額同比增速(%)政府盈餘(赤字)備註
2023-2024年5,546億港元%7,279億港元%(億港元)
2022-2023年6,221.47億港元-10.30%8,104.77億港元16.89%(1,223.38億港元)
2021-2022年6,935.76億港元22.92%6,933.39億港元-15.04%293.61億港元
2020-2021年5,642.30億港元-4.52%8,160.75億港元34.26%(2,325.41億港元)
2019-2020年5,909.26億港元-1.48%6,078.30億港元14.29%(105.75億港元)
2018-2019年5,997.74億港元-3.24%5,318.25億港元12.95%679.49億港元
2017-2018年6,198.37億港元8.15%4,708.63億港元1.91%1,489.74億港元
2016-2017年5,731.24億港元27.36%4,620.52億港元6.06%1,110.72億港元
2015-2016年4,500.70億港元-5.99%4,356.33億港元9.96%143.74億港元
2014-2015年4,786.68億港元5.12%3,961.83億港元-8.62%727.97億港元
2013-2014年4,553.46億港元2.98%4,335.43億港元14.90%218.03億港元
2012-2013年4,421.50億港元1.01%3,773.24億港元3.65%648.26億港元
2011-2012年4,377.23億港元16.27%3,640.37億港元20.80%736.86億港元
2010-2011年3,764.81億港元18.23%3,013.60億港元4.27%751.21億港元
2009-2010年3,184.42億港元0.59%2,890.25億港元-7.49%259.17億港元
2008-2009年3,165.62億港元-11.69%3,124.12億港元33.05%14.50億港元
2007-2008年3,584.65億港元24.46%2,348.15億港元3.51%1,236.50億港元
2006-2007年2,880.14億港元16.59%2,268.63億港元-2.66%586.01億港元
2005-2006年2,470.35億港元3.71%2,330.71億港元-3.78%139.64億港元
2004-2005年2,381.97億港元14.88%2,422.35億港元-2.11%213.56億港元
2003-2004年2,073.38億港元16.82%2,474.66億港元3.47%(401.28億港元)
2002-2003年1,774.89億港元1.10%2,391.77億港元0.12%(616.88億港元)
2001-2002年1,755.59億港元-21.99%2,388.90億港元2.58%(633.31億港元)
2000-2001年2,250.60億港元-3.41%2,328.93億港元4.42%(78.33億港元)
1999-2000年2,329.95億港元7.81%2,230.43億港元-6.82%99.52億港元
1998-1999年2,161.15億港元-23.15%2,393.56億港元23.15%(232.41億港元)
1997-1998年2,812.26億港元N/A1,943.60億港元N/A868.66億港元

經濟统计數據编辑

標題同比
政府收入總額6,221.47億港元(2022/23年)
利得稅1,673.36億港元(2021/22年)
博彩稅258.24億港元(2021/22年)
地價稅1,430.44億港元(2021/22年)
綜合盈餘:-563億港元(2022/23年)
財政儲備:6,986億港元(2023年8月)
政府開支8,104.77億港元(2022/23年)+11.1%
外匯與黃金儲備33,202.168億港元(約4,240億美元)(2022年12月)
外債$136,591億港元(2023年第2季季末)
經常帳戶餘額:$337億港元(2011年9月30日)
整體貨物出口7,386.31億港元(2023年8月至9月)
整體服務輸出:6,150.69億港元(2021年)+18.5%
整體貨物進口:8,288.03億港元(2023年8月至9月)
整體服務輸入4,800.27億港元(2021年)+12.6%
通貨膨脹率(消費價格):+3.0%(2015年)
失業率:1-2%(1980年代)
3%以上(1990年代中期)
7-8%(2002-03年間)
3.3%(2015年)
5.1%(2022年3月至5月)
3%(2023年3月至5月)
勞動力:390.98萬人(2015年)
378.7萬人(2023年3月至5月)
製造業勞動力:2.5%(2015年)
建築業勞動力:2.6%(2015年)
(批發零售、餐飲、飯店)勞動力:28.1%(2015年)
(金融、保險、房地產)勞動力:8.9%(2015年)
(交通和通信)勞動力:7.3%(2015年)
(社團和社會服務)勞動力:12.8%(2015年)
人均生產總值:328,117.00港元(2015年)上升5.2%
本地生產總值最大年度增幅:1976年上升16.2%
本地生產總值最大年度收縮:2020年下跌6.5%
本地生產總值最大季度增幅:1976年第四季上升20.5%
本地生產總值最大季度收縮:2020年第二季下跌9.4%
本地生產總值最長收縮期(按年):2019至2020年連續兩年收縮
本地生產總值最長收縮期(按季):2019第三季至2020年第四季連續六季收縮
零售業總銷貨價值:4366億港元(2016年)下跌8.1%
食肆總收益價值:1,074億港元(2016年)上升2.9%
私人消費開支:12321.47億港元(2011年)上升8.4%
其他
  • 2011年固定資本形成:4142.85億港元(上升7.3%)2011年
  • (2004年)投資(固定資產): GDP的22.7%
  • 對外金融資產總值: $2億元(2011年9月30日)
  • 對外金融負債總值: $1億元(2011年9月30日)
  • 對外金融資產淨值: $5億(2011年9月30日)

以上數據不包括公共部門[33]

部門經濟编辑

農產品:
行業:
工業生產增長率:
  • 1%(2004年)

香港農產品由於地方有限,主要依賴內地進口,但亦有少量香港本地農作

能源编辑

佐敦廟街
旺角西洋菜南街紅色公共小巴

電力编辑

現時香港有2間政府發牌的電力公司,分別為中華電力(中電)和香港電燈(港燈)。近年,由於港燈連番加價,有建議「兩電聯網」措施,而另外有一間香港公司名為中港電力則希望能與中國內地組成跨境電力聯網加入競爭行列。

產電量:
  • 400.1億千瓦/小時(2003年)
電力消耗:
  • 384.5億千瓦/小時(2003年)
電力輸出:
  • 30億千瓦/小時(2003年)
電力輸入:
  • 104億千瓦/小時(2003年)

石油、天然氣编辑

香港境內缺乏天然資源及能源,不生產石油天然氣,完全依賴進口,所以對國際油價非常敏感。

石油消耗:
  • 每日257,000(2001年)
天然氣消耗:
  • 68,090萬立方米(2001年)
天然氣輸入:
  • 68,090萬立方米(2001年)

出入口貿易编辑

出口:
  • $3826億(2010年)
入口:
  • $4130億(2010年)
日用品出口:
  • 電子儀器設備、紡織品、服裝、鞋類、鐘錶、玩具、塑料、寶石
主要出口地區:
日用品入口:
  • 電子儀器設備、紡織品、食品、運輸設備原料、半成品、石油、塑料;其中大份額轉口

主要入口地區:

  • 中國大陸(43.5%)、日本(11.9%)、臺灣(6.9%)、美國(5.5%)、新加坡(5%)、韓國(4.8%)(2003年)

香港是全球輸出成衣、鐘錶、玩具、遊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地區。

貨幣编辑

貨幣是港元($),代碼為HKD。香港硬幣目前流通的有1、2、5毫和 1、2、5、10元。香港目前流通的各種硬幣是1993年開始發行的,各面值硬幣正面均鑄有洋紫荊花圖案(過去是英國各朝代的君主肖像),以及中文「香港」和英文「HONGKONG」字樣,背面是面值和年號。金屬成份和邊緣:1毫為鋼芯鍍黃銅,平邊;2毫為鎳黃銅,曲形凸邊;5毫為鋼芯鍍黃銅,絲齒;1元為鋼芯鍍鎳,絲齒;2元為鋼鎳合金,曲形凸邊;5元為鋼鎳合金,絲齒凸邊和文字;10元為銅鎳合金或鎳黃銅,間斷絲齒。

為紀念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了一套回歸流通紀念硬幣,面值有1、2、5毫和1、2、5、10元,正面圖案與現行流通的硬幣完全一樣,均為洋紫荊圖案及中、英文「香港」字樣,背面有7種不同的圖案。10元鑄有橋樑圖案,象徵銜接、主權移交及順利過渡;5元鑄有5只蝙蝠圍繞中央圓形「壽」字,寓意壽富康寧;2元鑄有和合二聖圖案,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諧好合之意;1元鑄有麒麟圖案,為傳說中的瑞獸;5毫鑄有圖案(1997年為牛年),象徵春耕時節,生意盎然;2毫鑄有兩隻尾部互相纏繞的蝴蝶風箏圖案,象徵歡樂和美好姻緣;1毫是鑄有中國傳統的帆船圖案,寓意一帆風順。

匯率:

  • 美元: 7.779(2004年)、7.7868(2003年)、7.7989(2002年)、7.7988(2001年)、7.7912(2000年)、7.7575(1999年)

從1983年起,香港一直實行聯繫匯率制度,每7.8港元兌1美元,可在7.75-7.85的範圍內自由浮動。

相關條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12月通脹2%. 政府新聞網 (政府新聞處). 2023-01-20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2. ^ {{|url=https://www.censtatd.gov.hk/sc/scode80.html%7Caccess-date=2021-05-22%7Cwork=www.censtatd.gov.hk%7Carchive-date=2021-08-26%7C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826064340/https://www.censtatd.gov.hk/sc/scode80.html%7Cdead-url=no}}
  3. ^ 最新堅尼系數0.539 貧富懸殊45年來新高. 2017-06-09 [2017-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4.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 貧窮狀況.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7). 
  5.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 公共財政、貨幣與市場.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6.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 公共財政、貨幣與市場.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7. ^ 香港最新外匯儲備資產數字. 香港金融管理局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3-03-07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8. ^ 8.0 8.1 香港经贸概况 | 香港贸发局. hong-kong-economy-research.hktdc.com.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9. ^ 香港经贸概况 | 香港贸发局. hong-kong-economy-research.hktdc.com.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10. ^ 四个主要行业及其他选定行业. www.censtatd.gov.hk.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11. ^ 〈港13度蟬聯最自由經濟體系〉,載《香港商報》A2版,2007年1月17日
  12. ^ 〈港經濟自由度十連冠〉,載香港《文匯報》B1版,2006年9月8日
  13. ^ 香港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報》 2012-09-19
  14. ^ Hong Kong Economy: Population, Facts, GDP, Business, Trade, Inflation. www.heritage.org.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英语). 
  15. ^ 《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 World Bank. [202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中文). 
  16. ^ Best Countries for Business. Forbes. [201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英语). 
  17. ^ Competitiveness Ranking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美国英语). 
  18. ^ HKTDC Research. research.hktdc.com.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19. ^ 世界主要商品貿易地區2019 (PDF).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22). 
  20. ^ 工業貿易署:貨物進出口政策概覽. www.tid.gov.hk.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21. ^ 概覽, 航空貨運. 香港國際機場.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8) (繁体中文). 
  22. ^ 22.0 22.1 22.2 [ http://www.cmi.hku.hk/Teaching/HKhistory/wks5.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古代的經濟活動]
  23. ^ 陳, 嘉文. %B7%E8%81%9E%EF%B9%95%E6%96%B0%E6%A9%9F%E5%A0%B4%20-%20%E6%B2%89%E9%A6%99% E8%B3%8A%20%E5%81%B7%E8%B5%B0%E4%BA%86%E6%B2%99%E8%9E%BA%E7%81%A3/web_tc/article/20150215/ s00005/1423938350266 街知巷聞﹕新機場/ 沉香賊偷走了沙螺灣 请检查|url=值 (帮助). 明報. 2015年2月15日 [2018年8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30日). 
  24. ^ 盛產香木銷海外.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25. ^ 香港開埠紀年考_大公資訊_大公網. news.takungpao.com.hk.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26. ^ 六十年代的香港(一). 香港電台.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27. ^ 一起走過的日子: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 香港記憶.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 
  28. ^ 香港於1842 年從一個小漁港,發展成為今 (PDF). 公司註冊處.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9). 
  29. ^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香港社會文化司編著. 《香港問題讀本》.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7. 
  30. ^ 香港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 (PDF). 政府統計處.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6). 
  31. ^ 【逃犯條例】謝清海:港存深層次矛盾 政府需改革免釀核爆式破壞 (11:30). 2019-07-11 [201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32. ^ 2019 冠狀病毒病帶來的挑戰及 經濟影響 (PDF). 香港立法會. 2020-12 [2023-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8). 
  33. ^ 政府統計處統計表:勞動人口、失業及就業不足統計數字. [201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网页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