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趙州郡列表

漢趙在劉淵、劉聰時期,其範圍控有晉朝的一帶,然而實際控制範圍不大,劉聰時期,只局限在并州的一角(其餘部分在劉琨手中)和由劉曜坐鎮的關中一部分地區。黃河以北地區一帶由石勒所有,王彌的部將曹嶷控有三州一帶,慕容鮮卑更是趁機向南統治到幽州的一帶。

劉曜時期,史稱「東不踰太行,南不越,西不踰隴坻,北不出汾、晉」,[參 1]疆域範圍包括包括陝西中部以及山西西南、河南黑部、甘肅黃河以東一帶。

行政區劃编辑

匈漢编辑

司隸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司隸
(3)
平陽縣河瑞元年(309年)劉淵遷都平陽,置雍州[參 2]光興元年(310年)改雍州為司隸,領平陽尹、河東郡、大昌郡。嘉平四年(314年),分司隸置左、右司隸,[參 3]後復為司隸。光初元年(318年)十二月石虎雍幽、冀之兵會合石勒攻破平陽。
平陽尹
(9)
平陽縣西晉舊郡,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取,[參 4]光興元年(310年)改平陽郡為平陽尹[註 1]光初元年(318年)為石勒攻陷。
初領平陽、楊、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絳邑、濩澤、臨汾、北屈、皮氏12縣。光興元年(310年)蒲子等3縣移屬大昌郡。胡漢末領平陽、楊、端氏、永安、襄陵、絳邑、濩澤、臨汾、皮氏9縣。
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
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
端氏縣今山西省沁水縣東北
永安縣今山西省霍州市
襄陵縣今山西省臨汾市東南
絳邑縣今山西省侯馬市
濩澤縣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北
臨汾縣今山西省臨汾市
皮氏縣今山西省河津市
河東郡
(8)
安邑縣西晉舊郡,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4]胡漢末領安邑、聞喜、東垣、大陽、猗氏、解、蒲坂、河北8縣。
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
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
東垣縣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南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
大陽縣今山西省平陸縣河瑞元年(309年)為劉淵所攻陷。
猗氏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西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
解縣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
蒲坂縣今山西省永濟市西嘉平元年(311年)為劉淵所攻陷。
河北縣今山西省芮城縣西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
汾陰縣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永鳳元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嘉平元年(311年)左右廢汾陰縣。[參 5]
大昌郡
(3)
蒲子縣光興元年(310年)以平陽郡蒲子、狐讘、北屈3縣置郡。[參 6]光初元年(318年)為石勒攻陷,大昌郡廢除。
蒲子縣今山西省隰縣龍泉鎮原隸屬平陽郡,光興元年(310年)移屬大昌郡。[註 2]
狐讘縣今山西省永和縣西南原隸屬平陽郡,光興元年(310年)移屬大昌郡。[註 2]
北屈縣今山西省吉縣原隸屬平陽郡,光興元年(310年)移屬大昌郡。[註 2]
四十三內史嘉平元年(311年)劉聰廢平陽、河東、大昌3郡,分設43內史由左、右司隸管轄,各內史皆不可考。
左司隸
右司隸
胡漢嘉平四年(314年),劉聰分司隸置左、右司隸,領43內史,[參 3]左司隸領原平陽尹、大昌郡地,右司隸領原河東郡地。後合左、右司隸為司隸。

幽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幽州
(1)
離石縣河瑞元年(309年)劉淵置幽州,治離石,[參 2]領西河郡。[註 4]
西河郡
(3)
離石縣西晉舊郡,光熙元年(304年)為劉淵攻取,領離石、隰城、中陽、界休4縣。光初元年(318年)為石勒攻陷。
離石縣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隰城縣今山西省汾陽市
界休縣今山西省介休市
中陽縣今山西省孝義市胡漢時廢中陽縣。[參 7]

冀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冀州
(1)
陭氏縣河瑞初(309年)劉淵在廣宗縣(今河北省廣宗縣東南)遙立冀州,後為晉將王浚攻陷。[參 8]
嘉平元年(311年),劉聰在陭氏縣重立冀州,任命魯繇為冀州刺史。[參 9]下領上黨郡。光初元年(318年)為石勒攻陷。
上黨郡
(7)
陭氏縣西晉舊郡,光熙元年(304年)劉淵攻取上黨郡的泫氏等3縣,明年又攻取壺關縣,後為晉將劉琨收復。[參 10]河瑞元年(309年)以後劉淵再次攻取上黨郡的壺關等6縣,新設陭氏縣。光初元年(318年)為石勒攻陷。
陭氏縣今山西省安澤縣東南西晉廢縣,河瑞元年(309年)劉淵復設陭氏縣。[參 9]胡漢滅亡後,其縣亦廢。
壺關縣今山西省潞城市西光熙二年(305年)劉淵攻取此縣,永鳳元年(308年)為晉將劉琨收復。河瑞元年(309年)劉淵再次攻取此縣。
屯留縣今山西省屯留縣光熙元年(304年)劉淵攻取此縣,永鳳元年(308年)為晉將劉琨收復。河瑞元年(309年)劉淵再次攻取此縣。
長子縣今山西省長子縣光熙元年(304年)劉淵攻取此縣,永鳳元年(308年)為晉將劉琨收復。河瑞元年(309年)劉淵再次攻取此縣。
泫氏縣今山西省高平市光熙元年(304年)劉淵攻取此縣,永鳳元年(308年)為晉將劉琨收復。河瑞元年(309年)劉淵再次攻取此縣。
高都縣今山西省晉城市河瑞元年(309年)劉淵攻取此縣。
襄垣縣今山西省襄垣縣建元元年(315年)劉聰攻取此縣。
潞縣今山西省潞城市東北為石勒所據。
銅鞮縣今山西省沁縣為石勒所據。
涅縣今山西省武鄉縣西北為石勒所據。
武鄉縣今山西省榆社縣為石勒所據。

殷、衛、東梁、西河陽、北兗五州编辑

州名州治縣名縣治備注
殷州嘉平四年(314年)劉聰設立殷州[參 3]轄區蓋以漢國所攻取的汲郡域為主。州治不詳,領獲嘉、[參 11]汲、修武、共等縣。[註 5]
光初八年(325年)復置殷州,劉曜任命郭默為殷州刺史,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參 12]。同年郭默投奔東晉。
獲嘉縣今河南省新鄉市西
汲縣今河南省新鄉縣東北
脩武縣今河南省獲嘉縣
共縣今河南省輝縣市
衛州嘉平四年(314年)劉聰設立衛州[參 3]轄區蓋以漢國所攻取的汲郡郡域為主。州治不詳,領朝歌、[參 13]林慮等縣。[註 5]
朝歌縣今河南省淇縣
林慮縣今河南省林州市
東梁州嘉平四年(314年)劉聰設立東梁州[參 3]該州治所、領郡皆不詳。[參 14]
西河陽州嘉平四年(314年)劉聰設立西河陽州[參 3](一作西揚州)。[註 6]其轄區蓋以漢國所攻取的河內郡河陽縣境為主。[註 7]該州治所、領郡皆不詳。
野王縣今河南省沁陽市
州縣今河南省沁陽市
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
平皋縣今河南省溫縣
河陽縣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軹縣今河南省濟源市
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東北
溫縣今河南省孟州市
沁水縣今河南省濟源市
武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河瑞二年(310年)以後廢縣。[註 8]
北兗州嘉平四年(314年)劉聰設立北兗州[參 3]該州轄區、治所、領郡皆不詳。

荊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荊州
(3)
洛陽縣嘉平元年(311年)六月,劉聰派遺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獲晉帝司馬熾,[參 15]以西晉司州轄域設立荊州[參 16]治洛陽,領河南、弘農、上洛3郡。
河南郡
(5)
洛陽縣西晉舊郡,治洛陽。嘉平元年(311年)漢國攻破洛陽縣,並得河南郡的河南、鞏、河陰、新安4縣,至胡漢末不變。
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城區東嘉平元年(311年)為胡漢攻取,麟嘉二年(317年),漢國守將趙固舉洛陽城投降晉將李矩。
河南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嘉平元年(311年)為胡漢攻取。
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嘉平元年(311年)為胡漢攻取。
河陰縣今河南省孟津縣嘉平元年(311年)為胡漢攻取。
新安縣今河南省澠池縣嘉平元年(311年)為胡漢攻取。
成皋縣今河南省滎陽市西東晉據有。
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東晉據有。
新城縣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東晉據有。
梁縣今河南省汝州市東北臨汝鎮西東晉據有。
陽城縣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東晉據有。
陸渾縣今河南省嵩縣東北東晉據有。
陽翟縣今河南省禹州市東晉據有,後移屬潁川郡。
弘農郡
(5)
弘農縣西晉舊郡,治弘農。嘉平元年(311年)為劉曜所攻取,至胡漢末,得弘農、湖、陝、澠池、華陰5縣。
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市嘉平元年(311年)為劉曜所攻取。
湖縣今河南省靈寶市西嘉平元年(311年)為劉曜所攻取。
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嘉平元年(311年)為劉曜所攻取。
澠池縣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麟嘉二年(316年)自西晉取得澠池縣。
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麟嘉三年(317年)自東晉取得華陰縣。
宜陽縣今河南省宜陽縣西東晉據有。
上洛郡
(3)
上洛縣西晉舊郡,治上洛縣。嘉平元年(311年)為劉曜所攻取。下領上洛、商、盧氏3縣。
上洛縣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
商縣今陝西省丹鳳縣
盧氏縣今河南省盧氏縣

雍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雍州
(3)
長安縣西晉舊州,嘉平元年(311年)九月,漢將劉曜攻克長安,設立雍州,下領京兆、馮翊等郡。嘉平二年(312年)雍州盡入西晉。麟嘉元年(316年)劉曜圍攻長安,十一月,晉愍帝投降,漢國再次設立雍州。治長安,領京兆、馮翊、扶風、始平、北地、上郡6郡。
京兆尹
(9)
長安縣西晉舊郡,嘉平元年(311年)為漢國取得,明年(312年)為西晉收復,麟嘉元年(316年)復得。治長安,領長安、杜陵、霸城、藍田、高陸、萬年、新豐、陰槃、鄭9縣。
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霸城縣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藍田縣今陝西省藍田縣
高陸縣今陝西省高陵縣
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新豐縣今陝西省渭南市
陰槃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鄭縣今陝西省華縣
馮翊郡
(8)
大荔縣西晉舊郡,嘉平元年(311年)為漢國取得,明年(312年)為西晉收復,麟嘉元年(316年)復得。治大荔,領大荔、下邽、重泉、頻陽、粟邑、蓮芍、郃陽、夏陽8縣。
大荔縣今陝西省大荔縣
下邽縣今陝西省華縣西北
重泉縣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
頻陽縣今陝西省浦城縣西
粟邑縣今陝西省白水縣西北
蓮芍縣今陝西省浦城縣
郃陽縣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夏陽縣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
扶風郡
(4)
泥陽縣西晉舊郡,麟嘉元年(316年)為漢國取得,得池陽、郿、美陽、好畤4縣。治池陽。
池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
郿縣今陝西省扶風縣東南
美陽縣今陝西省扶風縣
好畤縣今陝西省乾縣東南
雍縣今陝西省鳳翔縣為南陽王司馬保據有。
汧縣今陝西省隴縣為南陽王司馬保據有。
陳倉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為南陽王司馬保據有。
始平郡
(5)
泥陽縣西晉舊郡,麟嘉元年(316年)為漢國取得。治槐里,領槐里、始平、武功、鄠、盩厔5縣。
槐里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始平縣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武功縣今陝西省眉縣
鄠縣今陝西省戶縣
盩厔縣今陝西省周至縣終南鎮
蒯城縣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十六國時已廢縣。[註 9]
北地郡
(3)
泥陽縣西晉舊郡,麟嘉元年(316年)為漢國取得。治泥陽,領泥陽、富平、靈武3縣。
泥陽縣今陝西省耀縣
富平縣今陝西省富平縣
靈武縣[註 10]今陝西省富平縣
上郡東漢廢郡,西晉時遙立太守職位,麟嘉元年(316年)為漢國取得。治所及領縣不詳。

并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并州
(1)
晉陽縣西晉舊州,嘉平六年(312年)劉聰設立并州,治晉陽,領太原郡;同年十一月為拓拔猗盧攻取。[參 17]
太原郡晉陽縣西晉舊郡,元熙元年(304年)劉淵攻下太原郡的大陵、祁、中都、京陵、鄔、平陶6縣。元熙三年(306年)失太原郡。
嘉平六年(312年)復得其郡,領晉陽、陽曲、榆次、於離、盂、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12縣;同年十一月復失其郡。
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陽曲縣今山西省陽曲縣西南
榆次縣今山西省晉中市
於離縣地望不詳
盂縣今山西省陽曲縣
陽邑縣今山西省晉中市
大陵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
祁縣今山西省祁縣
平陶縣今山西省文水縣
京陵縣今山西省平遙縣
中都縣今山西省平遙縣
鄔縣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南

前趙编辑

司隸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司隸
(4)
長安縣胡漢時為雍州,光初二年(319年)改雍州為司隸[註 11]光初元年(318年)北地郡、上郡移屬幽州。光初十二年(329年)前趙太子劉熙放棄長安而西奔上邽,各征鎮都棄守防地跟隨,導致關中大亂,前趙將領以長安城歸降後趙。
京兆尹
(9)
長安縣胡漢為京兆郡,光初二年(319年)改京兆郡為京兆尹。治長安,領長安、杜陵、霸城、藍田、高陸、萬年、新豐、陰槃、鄭9縣。至前趙末,領縣不變。
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
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霸城縣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藍田縣今陝西省藍田縣
高陸縣今陝西省高陵縣
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新豐縣今陝西省渭南市
陰槃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鄭縣今陝西省華縣
馮翊郡
(8)
大荔縣胡漢舊郡,治大荔,領大荔、下邽、重泉、頻陽、粟邑、蓮芍、郃陽、夏陽8縣。至前趙末,領縣不變。
大荔縣今陝西省大荔縣
下邽縣今陝西省華縣西北
重泉縣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
頻陽縣今陝西省浦城縣西
粟邑縣今陝西省白水縣西北
蓮芍縣今陝西省浦城縣
郃陽縣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夏陽縣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
扶風郡
(7)
泥陽縣胡漢舊郡,治池陽,領池陽、郿、美陽、好畤、雍、汧、陳倉7縣。前趙末領縣同前。
池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
郿縣今陝西省扶風縣東南
美陽縣今陝西省扶風縣
好畤縣今陝西省乾縣東南
雍縣今陝西省鳳翔縣光初三年(320年)自陳安取得雍縣。
汧縣今陝西省隴縣光初三年(320年)自陳安取得汧縣,五年(322年)失汧縣,六年(323年)復得。
陳倉縣今陝西省寶雞市光初三年(320年)自陳安取得陳倉縣。
始平郡
(5)
槐里縣胡漢舊郡,治槐里,領槐里、始平、武功、鄠、盩厔5縣。至前趙末,領縣不變。
槐里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始平縣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武功縣今陝西省眉縣
鄠縣今陝西省戶縣
盩厔縣今陝西省周至縣終南鎮

幽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幽州
(6)
泥陽縣光初元年(318年)劉曜設立幽州,州治泥陽縣(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南),[參 18]下轄原雍州的北地郡及上郡。光初三年(320年)攻取晉王司馬保所轄的新平、安定2郡及撫夷護軍。其後,分安定郡置隴東郡。光初十二年(329年)歸降後趙。
北地郡
(3)
泥陽縣胡漢舊郡,治泥陽,領泥陽、富平、靈武3縣。至前趙末,領縣不變。
泥陽縣今陝西省耀縣
富平縣今陝西省富平縣
靈武縣今陝西省富平縣
上郡東漢廢郡,西晉時遙立太守職位,麟嘉元年(316年)為漢國取得。治所及領縣不詳。
新平郡
(2)
漆縣西晉舊郡,光初三年(320年)為劉曜攻取。治漆,領漆、邠邑2縣。至前趙末,領縣不變。
漆縣今陝西省彬縣
邠邑縣今陝西省旬邑縣
安定郡
(6)
臨涇縣西晉舊郡,光初三年(320年)為劉曜攻取。治臨涇,領臨涇、朝那、烏氏、西川、鶉觚、陰密6縣。[註 12]至前趙末,領縣不變。
臨涇縣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南
朝那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東南
烏氏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
西川縣今陝西省旬邑縣
鶉觚縣今甘肅省靈台縣
陰密縣今甘肅省靈台縣西南
都盧縣今甘肅省靈台縣十六國時已不可考。
隴東郡
(?)
涇陽縣光初六年(323年)左右由劉曜設立,[註 13]治涇陽,領涇陽縣。[註 14]
涇陽縣今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西北前趙光初六年(323年)與郡同時設置。
撫夷護軍西晉末晉王司馬保設立,光初三年(320年)為劉曜攻取。[參 19]

朔州编辑

州名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朔州高平光初三年(320年)左右劉曜設立朔州,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參 18]領郡不詳。

并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并州
(1)
蒲阪縣胡漢時為司隸,光初二年(319年),前趙劉曜改司隸為并州,州治蒲阪,[參 18]下轄河東郡。光初十二年(329年)歸降後趙。
河東郡
(8)
安邑縣胡漢舊郡,為前趙劉曜所據,光初十二年(329年)歸降後趙。
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
東垣縣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南
大陽縣今山西省平陸縣
猗氏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西
解縣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
蒲坂縣今山西省永濟市西
河北縣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豫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豫州
(2)
陝縣胡漢時為荊州,光初二年(319年),劉曜改荊州為豫州,光初三年(320年)移治陝縣,[註 15]仍領河南、弘農、上洛3郡。光初七年(324年)失河南郡,光初九年(326年)歸降後趙。
弘農郡
(6)
弘農縣胡漢舊郡,治弘農,領弘農、湖、陝、澠池、華陰5縣。光初二年(319年)取得宜陽縣。至前趙末,領弘農、湖、陝、澠池、華陰、宜陽6縣。
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市
湖縣今河南省靈寶市西
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崖底鄉三里橋村西北
澠池縣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
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
宜陽縣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光初二年(319年)自東晉取得宜陽縣。
上洛郡
(3)
上洛縣胡漢舊郡,治上洛,領上洛、商、盧氏3縣。至前趙末,領縣不變。
上洛縣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
商縣今陝西省丹鳳縣
盧氏縣今河南省盧氏縣
河南郡新安縣胡漢舊郡,治洛陽,領洛陽、河南、鞏、河陰、新安5縣。光初三年(320年)洛陽為後趙所據,前趙退守新安。光初七年(324年)後趙司州刺史石生擊敗前趙河南太守尹平於新安,[參 20]河南全郡易手。
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城區東光初三年(320年)為後趙所據。
河南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光初三年(320年)為後趙所據。
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光初三年(320年)為後趙所據。
河陰縣今河南省孟津縣光初三年(320年)為後趙所據。
新安縣今河南省澠池縣光初七年(324年)為後趙所據。
成皋縣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後趙據有。
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後趙據有。
新城縣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後趙據有。
梁縣今河南省汝州市東北臨汝鎮西後趙據有。
陽城縣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後趙據有。
陸渾縣今河南省嵩縣東北後趙據有。

秦州编辑

州名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秦州
(5)
上邽縣西晉舊州,為晉人陳安所據,光初六年(323年)為劉曜攻取,仍置秦州,治上邽,[參 18]轄天水郡及略陽郡。光初八年(325)置武都僑郡。光初十年(327年)前涼所領的隴西、南安、晉興、安故、狄道、金城來屬。光初十二年(329年)歸降後趙。
天水郡
(6)
冀縣西晉舊郡,為陳安所據,光初六年(323年)為劉曜攻取。治冀,領冀、上邽、始昌、新陽、顯親、成紀6縣,至前趙末不變。
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
上邽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
始昌縣今甘肅省禮縣東北
新陽縣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北
顯親縣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
成紀縣今甘肅省通渭縣
略陽郡
(5)
臨渭縣西晉舊郡,為陳安所據,光初六年(323年)為劉曜攻取。治臨渭,領臨渭、平襄、略陽、清水、隴城5縣,至前趙末不變。
臨渭縣今甘肅省天水市
平襄縣今甘肅省通渭縣西
略陽縣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
清水縣今甘肅省清水縣
隴城縣今甘肅省清水縣西晉時已廢縣,晉王司馬保時復置縣。[註 16]
武都郡治所不詳光初八年(325年),前趙益州武都郡為仇池佔據,劉曜於是設立僑郡安置其郡民。[註 17]
隴西郡
(2)
襄武縣西晉舊郡,為前涼所據,光初十年(327年)為劉曜攻取。治襄武,領襄武、首陽2縣,至前趙末不變。
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
首陽縣今甘肅省渭源縣
南安郡
(3)
豲道縣西晉舊郡,為前涼所據,光初十年(327年)為劉曜攻取。治豲道,領豲道、中陶、新興3縣,至前趙末不變。
豲道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
中陶縣今甘肅省武山縣西北鴛鴦鎮
新興縣今甘肅省武山縣西

涼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涼州
(4)
前趙初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遙立涼州[參 18]光初十年(327年)前趙分秦州設立,治所不詳,轄晉興、狄道、安故、金城4郡。光初十二年(329年)歸降後趙。
晉興郡
(10)
枹罕縣西晉涼州刺史張軌設郡,光初十年(327年)為劉曜攻取。治枹罕,領枹罕、晉興、永固、臨津、臨鄣、廣昌、大夏、遂興、罕唐、左南等10縣。
枹罕縣今甘肅省臨夏市
晉興縣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北
永固縣今甘肅省臨夏市
臨津縣今甘肅省臨夏縣西北
臨鄣縣地望不詳
廣昌縣地望不詳
大夏縣今甘肅省廣河縣西北
遂興縣地望不詳
罕唐縣地望不詳
左南縣今甘肅省永靖縣
狄道郡
(7)
狄道縣西晉舊郡,為前涼所據,光初十年(327年)為劉曜攻取。治狄道,領狄道、河關、遂平、武街、始興、第五、真仇7縣,至前趙末不變。
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
河關縣今青海省同仁縣
遂平縣地望不詳
武街縣今甘肅省臨洮縣西
始興縣地望不詳
第五縣地望不詳
真仇縣地望不詳
安故郡
(5)
安故縣西晉永嘉年間(308年左右)張軌設立的郡,[參 21]光初十年(327年)為劉曜攻取。
治安故,領安故、石門、桑城、臨洮、洮陽5縣,至前趙末不變。
安故縣今甘肅省臨洮縣東南
石門縣今甘肅省臨潭縣石門鄉
桑城縣今甘肅省岷縣西北
臨洮縣今甘肅省岷縣
洮陽縣今甘肅省臨潭縣西南
金城郡
(2)
金城縣西晉舊郡,為前涼所據,光初十年(327年)為劉曜攻取。領前涼金城郡的金城、榆中2縣,至前趙末不變。
金城縣今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原為前涼所據,光初十年(327年)為劉曜攻取。
榆中縣今甘肅省榆中縣西原為前涼所據,光初十年(327年)為劉曜攻取。
允街縣今甘肅省永登縣前涼所據。
白土縣今甘肅省永靖縣和青海省民和縣之間前涼所據。
浩亹縣今甘肅省永登縣西南前涼所據。
允吾縣今甘肅省永靖縣西北前涼所據。
枝陽縣今甘肅省永登縣前涼所據。

杏城鎮编辑

軍鎮名稱軍鎮治所備注
杏城鎮杏城前趙光初初年(320年左右)設立杏城鎮,治杏城(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南)。[參 22]

益州编辑

州名
(郡數)
州治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縣治備注
益州
(2)
仇池光初六年(323年)劉曜任命田崧為益州刺史,鎮仇池(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參 23]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參 24]
武都郡
(6)
仇池西晉舊郡,為仇池楊氏佔據,光初六年(323年)入前趙。治仇池(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領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上祿6縣。
下辨縣今甘肅省成縣西北光初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
河池縣今甘肅省徽縣西北光初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
沮縣今陝西省略陽縣光初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
武都縣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光初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
故道縣今陝西省寶雞市光初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
上祿縣今甘肅省西和縣東南光初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
陰平郡
(2)
陰平縣西晉舊郡,為仇池楊氏佔據,光初六年(323年)入前趙。治陰平,領陰平、平武2縣。
陰平縣今甘肅省文縣西北光初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
平武縣今四川省平武縣光初八年(325年)為仇池首領楊難敵佔領。

出處编辑

  1. ^ 《讀史方輿紀要》卷3〈歷代州域形勢三〉。
  2. ^ 2.0 2.1 《晉書》卷14〈地理志上〉:「元海乃以雍州刺史鎮平陽,幽州刺史鎮離石。」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晉書》卷14〈地理志上〉:「及劉聰攻陷洛陽,置左右司隸,各領戶二十餘萬,萬戶置一內史,凡內史四十三人,單于左右輔各主六夷。又置殷、衛、東梁、西河陽、北兗五州,以懷安新附。」;《十六國春秋輯補》卷4〈前趙錄四〉:「〔建元元年〕[註 3]置左右司隸,各領戶二十餘萬,萬戶置一內史,凡內史四十三。……置御史大夫及州牧。」
  4. ^ 4.0 4.1 《晉書》卷5〈孝懷帝紀〉:「〔永嘉二年〕三月,東海王越鎮鄄城。劉元海侵汲郡,略有頓丘、河內之地。……秋七月甲辰,劉元海寇平陽,太守宋抽奔京師,河東太守路述力戰,死之。……〔十一月〕己酉,石勒寇鄴,魏郡太守王粹戰敗,死之。……〔永嘉四年〕五月,石勒寇汲郡,執太守胡寵。」
  5. ^ 《元和郡縣圖志》卷12〈河東道一〉:「寶鼎縣,本漢汾陰縣也,屬河東郡。劉元海時廢汾陰縣入蒲坂縣。」;《太平寰宇記》卷46〈河東道七〉:「劉元海時省汾陰入蒲坂縣。」
  6. ^ 《元和郡縣圖志》卷12〈河東道一〉:「隰川縣,本漢蒲子縣地也,屬河東郡。魏少帝分河東置平陽郡,蒲子縣屬焉。劉元海僭號稱漢,初理於蒲子,後徙平陽,又於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屬焉。」
  7. ^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一〉:「孝義縣,本漢茲氏縣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陽縣於今理,永嘉後省入隰城。」
  8. ^ 《資治通鑑》卷87:「〔永嘉四年〕夏,四月,王浚將祁弘敗漢冀州刺史劉靈於廣宗,殺之。」
  9. ^ 9.0 9.1 《水經注》卷9〈沁水注〉:「沁水又南逕陭氏縣故城東,劉聰以詹事魯繇為冀州,治此也。」
  10. ^ 《資治通鑑》卷86:「〔永嘉二年十一月〕壬寅,并州刺史劉琨使上黨太守劉惇帥鮮卑攻壺關,漢鎮東將軍綦毋達戰敗亡歸。」
  11. ^ 《太平寰宇記》卷53〈河北道二〉:「獲嘉縣,西晉曾立為殷州。」
  12. ^ 《水經注》卷9〈河北道二〉:「河內懷縣有殷城。……昔劉曜以郭默為殷州刺史,督緣河諸軍事,治此。」
  13. ^ 《十六國疆域志》卷1〈衛州〉條:「案聰所置衛州,當在朝歌縣。」
  14. ^ 《資治通鑑》卷87:「〔永嘉五年〕中山王曜與疋等戰於黃丘,曜眾大敗。疋遂襲漢梁州刺史彭蕩仲,殺之。」卷88:「〔永嘉六年〕彭仲蕩之子天護帥群胡攻賈疋,天護陽不勝而走,疋追之,夜墜澗中,天護執而殺之。漢以天護為涼州刺史。」
  15. ^ 《晉書》卷5〈孝懷帝紀〉:「〔永嘉五年六月〕丁酉,劉、王彌入京師。」
  16.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永嘉之後,司州淪沒劉聰。聰以洛陽為荊州。」
  17. ^ 《資治通鑑》卷88:「〔永嘉六年〕代公猗盧遣其子六脩及兄子普根、將軍衛雄、范班、箕澹帥眾數萬為前鋒以攻晉陽……十一月,猗盧追之,戰於藍谷,漢兵大敗,……猗盧……留其將箕澹、段繁等戍晉陽。」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晉書》卷14〈地理志上〉:「及劉曜徙都長安,改號曰趙,以秦、涼二州牧鎮上邽,朔州牧鎮高平,幽州刺史鎮北地,并州牧鎮蒲阪。」
  19. ^ 《太平寰宇記》卷31〈河北道二〉:「《魏志》曰:『司馬宣王撫慰關中,罷〔雲陽〕縣,置撫夷護軍。』及趙王倫鎮長安,復罷護軍。後氐羌反,又立護軍,劉、石、苻、姚因之。」
  20. ^ 《資治通鑑》卷93:「〔太寧二年春,後趙〕司州刺史石生擊趙河南太守尹平於新安,斬之。」
  21. ^ 《資治通鑑》卷90胡三省註:「《晉志》曰:張茂分武興、金城、西平、安故四郡為定州。蓋張氏分金城、西平二郡地置安故郡也。按安故縣,二漢屬隴西郡。《水經註》:洮水自臨洮縣東流,又屈而北流,逕安故縣故城西,又北逕狄道縣故城西。狄道,時已置武始郡;安故郡,蓋即漢之一縣置郡。」
  22. ^ 《太平寰宇記》卷35〈關西道十一·坊州〉:「魏、晉陷於狄,不置郡縣。劉石、苻姚時,於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鎮,常以重兵守之。」
  23. ^ 《資治通鑑》卷92:「〔太寧元年〕趙主曜以大鴻臚田崧為鎮南大將軍、益州刺史,鎮仇池。」
  24. ^ 《資治通鑑》卷93:「〔太寧三年〕楊難敵襲仇池,克之;執田崧。」

注釋编辑

  1.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45頁。
  2. ^ 2.0 2.1 2.2 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大昌郡可考縣份有蒲子縣,據地理位置,西方及西南方的狐讘、北屈2縣可能也是大昌郡領有。
  3. ^ 《十六國春秋》誤以建元元年在晉建興二年(314年),此年實為嘉平四年。
  4. ^ 離石為晉西河郡治所,則西河郡當屬漢趙幽州管轄。
  5. ^ 5.0 5.1 史霖《十六國時期漢趙國疆域政區的變遷》,第36頁。
  6. ^ 《晉書·列女傳》記載「〔王〕廣仕劉聰,為西揚州刺史。蠻帥梅芳攻陷揚州,而廣被殺」,洪亮吉案「《晉書·列女傳》王廣仕劉聰為西陽州刺史,《前趙錄》同,惟劉聰作劉淵,誤。西陽州疑即西河陽,或《地志》及《列女傳》有一誤也。
  7.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46頁。
  8. ^ 西晉河內郡有武德縣,《晉書·石勒載記》記載「時劉聰攻河內,勒率騎會之,攻冠軍將軍梁巨于武德,懷帝遣兵救之。勒留諸將守武德,與王桑逆巨於長陵。巨請降,勒弗許,巨踰城而遁,軍人執之。勒馳如武德,坑降卒萬餘,數梁巨罪而害之。王師退還,河北諸堡壁大震,皆請降送任於勒」,則永嘉四年(310年)石勒破武德縣,殺晉冠軍將軍梁巨後廢縣。
  9. ^ 西晉始平郡尚領有蒯城縣,牟發松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謂晉以後未見,蓋永嘉亂後廢。
  10. ^ 孔祥軍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謂太康三年(282年)置靈州縣,旋廢。《魏書·地形志》記載「靈武,前漢屬北地,後漢罷,晉復」,《晉書·麴允傳》記載「曜聞而轉寇上郡,允軍于靈武,以兵弱不敢進。曜後復圍北地,太守麴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騎赴之。去城數十里,群賊繞城放火,煙塵蔽天,縱反間詐允曰:『郡城已陷,焚燒向盡,無及矣。』允信之,眾懼而潰。後數日,麴昌突圍赴長安,北地遂陷」,《劉聰載記》記載「劉曜又進軍,屯於粟邑。麴允飢甚,去黃白而軍於靈武」、「北地饑甚,人相食啖,羌酋大軍須運糧以給麴昌,劉雅擊敗之。麴允與劉曜戰于磻石谷,王師敗績,允奔靈武」,綜合以上所記,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時北地郡增置靈州縣,至漢趙劉聰時期已改名靈武縣。何時改名不明。
  11. ^ 史霖考証「據《晉書》卷14〈地理志上〉雍州條言:『及劉曜徙都長安,改號曰趙,以秦、涼二州牧鎮上邽,朔州牧鎮高平,幽州刺史鎮北地,并州牧鎮蒲阪。石勒剋長安,復置雍州。石氏既敗,苻健僭據關中,又都長安,是為前秦。於是乃於雍州置司隸校尉。』由此段可知,劉曜建立前趙後,未置雍州,而是在後趙國佔雍州後,才置雍州的。十六國時期於長安置都城的前秦、後秦皆於長安置司隸校尉。由此拴斷,以長安為都城的前趙大概也是置司隸校尉」。(《十六國時期漢趙國疆域政區的變遷》,第42-43頁)
  12. ^ 西晉安定郡尚領有都盧縣,牟發松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謂晉以後未見,蓋永嘉亂後廢。
  13. ^ 史霖《十六國時期漢趙國疆域政區的變遷》,第46頁。
  14.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50頁。
  15.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51頁。
  16. ^ 西晉略陽郡無隴城縣,《魏書·地形志》記載「隴城,前漢屬天水,後漢屬漢陽,晉罷,後復屬」,當晉王司馬保據隴右時設立。
  17.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58頁引《晉書·劉曜載記》。

參考資料编辑

書籍编辑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牟發松、毌有江、魏俊杰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 史霖,《十六國時期漢趙國疆域政區的變遷》,上海:復旦大學,2010
  • 湯球,《十六國春秋輯補》,台北:鼎文書局,1987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地圖编辑

參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