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国

受較強的國家支配和保護的地區

(重定向自保護國

保护国英文:Protectorate,原意并无「」的含义)又称保護地,指的是一類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來保護自己、外交主權嚴重喪失,還需要接受宗主国管束的国家或地区[1],在分類上屬於殖民统治從屬國的一种[2]。英语中将时代进行间接统治的「都护府」也翻译为「保护国」。

定义编辑

保护国是一类附属领土(属地),对其大部分内部事务享有自治权,同时仍然承认一个更强大的主权国家的宗主权,而不是占有权(完全控制)。作为交换,保护国通常根据其相关条约接受特定义务。通常保护国是在法律上通过条约建立的。[3][4][5]

在实践中,保护国通常只与宗主国有直接关系,并将其所有更重要的国际事务的管理权移交给后者。[6]同样,保护国很少自行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依靠其宗主国作为保护者进行防御。这与吞并不同,因为保护者没有正式的权力来控制保护国的内部事务。然而由于其没有国防和外交权力,国际法上则视宗主国拥有保护国的主权,一些保护国最终并入了其宗主国。保护国(无主权)与古代的附庸国(半主权)最大的区别是法律上没有与外国邦交的权力,而附庸国虽然也受宗主国控制但可以直接和其他国家往来。[7]

与其他附属政权的区别编辑

保护国与殖民地不同,因为它有本地统治者,没有直接拥有或很少经历宗主国的直接的殖民统治。[8][9]尽管欧洲殖民者常用保护国作为殖民统治的一种形式,如法屬印度支那就拥有东京安南等保护国。

保护国也不同于国际联盟及其继任者联合国的托管领土,其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保护国通过与保护国的双边协议正式加入保护,而国际授权则由具有国际社会代表性的机构管理,无论是否有事实上的管理权。

在另一个国家保护下,同时保留其“国际人格”的国家被称为“被保护国家”(Protected state),而不是保护国。受保护国家有类似保护形式,但它继续保持“国际人格”,并在执行外交政策时享有商定的独立性。简而言之,受保护国家是主权受限制的独立国家,保护国则是完全没有主权的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就像英国和埃及(1922年之后被英国承认的埃及王國)的关系一样,一个名义上独立的国家也可以被贴上事实上的保护国或隐蔽的保护国的标签。[10]

實例编辑

下列国家中如历史上的埃及、尼泊尔、克罗地亚等国属名义上是独立国的「被保护国家」*而非「保护国」。在现代,微型国家如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等国的一个重要或决定性特征是受某种形式的保护,根据该定义:“微型国家是现代受保护国家,即这些迷你主权国家能够单方面将某些主权属性交给大国,以换取对其政治和经济生存能力的良性保护,使其免受地理或人口限制。” [11]

「保護國」或「被保护国家」宗主國政治体制國旗現今國旗
聯邦聯盟(1815–1820)  阿根廷總統制
秘魯保護國(1820–1822)  阿根廷總統制
里奥格兰德共和国*(1836-1845)  阿根廷總統制
朱莉安娜共和國英语Juliana_Republic*(1839-1845)  阿根廷總統制
阿克雷共和國英语Republic of Acre*(1899-1903)  巴西總統制
 古巴  美國军事占领傀儡政權
阿富汗*(1879–1919)  英国
 英属印度
君主專制
 錫金(1861–1975)  英国
 印度
君主立宪制
 尼泊爾王國*(1816–1923)  英国
君主立宪制
 埃及王國*(1922–1936)  英国君主专制
英埃苏丹  英国
 埃及王國
共管、保护领
 文莱(1888–1984)  英国君主专制
 馬爾地夫(1887–1965)  英国君主专制
 桑给巴尔(1890–1963)  英国君主专制
砂拉越王国(1888–1946)  文莱
 英国
君主專制
巴蘇陀蘭  英国
 南非聯邦
君主立宪制
 貝專納(1885–1966)  英国君主立憲制
 英屬索馬里蘭(1884–1960)  英国君主立憲制
 北羅德西亞(1911–1964)  英国君主立憲制
 尼亞薩蘭(1907–1964)  英国君主立憲制
 巴布亞領地(1884-1888)  英国
 澳大利亞
君主立憲制
 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岛(1892–1916)  英国君主立憲制

 英屬黃金海岸(1821–1957)  英国君主立憲制
 阿曼*(1892–1970)  英国君主專制
 科威特(1899–1961)  英国君主专制
 北婆羅洲(1888–1946)  英国君主立宪制
大韓帝國 (1905–1910)  日本君主專制
滿洲國* (1932–1945)  日本傀儡政權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1939–1945)  日本傀儡政權
 菲律賓 第二共和國*(1943–1945)  日本傀儡政權
希瓦汗國(1873–1917)  俄罗斯帝国君主专制
布哈拉酋長國(1873–1917)  俄罗斯帝国君主专制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波蘭第二共和國共和制
 德屬東非  德意志帝國保護國
 德屬新幾內亞  德意志帝國保護國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1941–1945)  意大利君主制
阿尔巴尼亚  義大利王國君主立憲制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1939–1945)  納粹德國傀儡政权、保护领
 图瓦人民共和国*  蘇聯社會主義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国*  蘇聯社會主義共和國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1944–1946)  蘇聯社會主義共和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奧地利  英国
 蘇聯
 美國
 法國
共管、军事占领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英国
 蘇聯
 美國
 法國
共管、军事占领
 薩爾保護領(1947–1956)  法國保护领
 巴達維亞共和國*(1795–1806)  法國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  法國共和國
大溪地王國(1842–1880)  法國君主專制
里馬塔拉王國(1889–1900)  法國君主專制
魯魯土王國(1889–1900)  法國君主專制
 叙利亚*(1943-1945)  法國共和制
 摩洛哥(1912–1956)  法國
 西班牙
君主专制
 突尼西亞  法國君主专制
 法属印度支那  法國保护领、君主专制


 法屬赤道非洲  法國保护领



 法屬西非  法國保护领





 瑙鲁*

先前:  英国


 新西蘭
 澳大利亞

共和国
 庫克群島*先:  英国

后:  新西蘭

君主立宪制
 纽埃*先:  英国

后:  新西蘭

島國
君主立憲制
 托克勞先:  英国

今:  新西蘭

保护领
自治领
属地
 不丹*  印度君主立宪制
 所罗门群岛(1893–1978)  澳大利亞君主立憲制
 圣马力诺*  義大利共和立憲制
 列支敦斯登*  瑞士
 奥地利
君主立宪制
 摩納哥*  法國君主立憲制
 巴勒斯坦國*

先前:  约旦


 埃及
 阿拉伯国家联盟

自治國(被以色列占领)


现如今存在的类似于保护国的实体编辑

下列国家在存在期间均宣称其独立国家身份,但实际上依赖某一国政府的支持,中文语境下的保护国来源于对英文名词Protectorate的翻译,而依赖某国的保护不一定符合“保护国”的完整法律定义。

顺序存在主权争议的政治实体(被保护国)英文全称争执日期有关争议联合国成员国保护或支持其独立有关联合国成员国
1  阿布哈茲Republic of Abkhazia1992年—  格鲁吉亚  俄羅斯
2  南奥塞梯Republic of South Ossetia1991年—  格鲁吉亚  俄羅斯
3  阿尔察赫共和国Republic of Artsakh1991年—2023年  阿塞拜疆  亞美尼亞
4  科索沃Republic of Kosovo2008年—  塞爾維亞  阿尔巴尼亚
5  北賽普勒斯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ern Cyprus1983年—  賽普勒斯  土耳其
7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Western Sahara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
1976年—  摩洛哥  阿尔及利亚
 毛里塔尼亚
8  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 Moldavian Republic
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Republic
1990年—  摩尔多瓦  俄羅斯
9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Donetsk People's Republic2014年—2022年  烏克蘭  俄羅斯
10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Lugansk People's Republic2014年—2022年  烏克蘭  俄羅斯

参见條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protectorate.见:霍恩比,李北达.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4).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ISBN 0-19-587421-8, ISBN 9780195874211
  2. ^ 保護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见: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撷取于2011年1月5日
  3. ^ Fuess, Albrecht. Was Cyprus a Mamluk protectorate? Mamluk policies toward Cyprus between 1426 and 1517. Journal of Cyprus Studies. 1 January 2005, 11 (28–29): 11–29 [24 October 2020]. ISSN 1303-2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英语). 
  4. ^ Reisman, W. Reflections on State Responsibility for Violations of Explicit Protectorate, Mandate, and Trusteeship Obligations.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 January 1989, 10 (1): 231–240 [24 October 2020]. ISSN 1052-28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5. ^ Bojkov, Victor D. Democracy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Post-1995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functioning (PDF). Southeast European Politics 4.1: 41–67.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20). 
  6. ^ Yoon, Jong-pil. Establishing expansion as a legal right: an analysis of French colonial discourse surrounding protectorate treaties.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17 August 2020, 46 (6): 811–826 [24 October 2020]. ISSN 0191-6599. S2CID 214425740. doi:10.1080/01916599.2020.1722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7. ^ Zhu, Yuan Yi. Suzerainty, Semi-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Hierarchies on China's Borderlands. As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20-07, 10 (2) [2023-08-09]. ISSN 2044-2513. doi:10.1017/S20442513200002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英语). 
  8. ^ Archer, Francis Bisset. The Gambia Colony and Protectorate: An Official Handbook. Psychology Press. 1967. ISBN 978-0-7146-1139-6 (英语). 
  9. ^ Johnston, Alex. The Colonization of British East Africa. Journal of the Royal African Society. 1905, 5 (17): 28–37 [24 October 2020]. ISSN 0368-4016. JSTOR 7151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7). 
  10. ^ Kirkwood, Patrick M. "Lord Cromer's Shadow": Political Anglo-Saxonism and the Egyptian Protectorate as a Model in the American Philippines.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1 July 2016, 27 (1): 1–26 [23 October 2020]. ISSN 1527-8050. S2CID 148316956. doi:10.1353/jwh.2016.0085 (英语). 
  11. ^ Dumieński, Zbigniew. Microstates as Modern Protected States: Towards a New Definition of Micro-Statehood (PDF) (报告). Occasional Paper. Centre for Small State Studies. 2014 [2 July 20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4 July 2014).